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介绍(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与年代)

海外留学 2023-12-31 08:44:01 0

  41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1],漉菽[2]以为汁。 萁在釜[3]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人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龊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曹植的诗歌善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写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注解: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ū:煮熟后发酵过的豆。

  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42

  [唐]

  人闲桂花[1]落,夜静春山[2]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的作品。

  注解:

  桂花:此指,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43[1]

  [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2],平明送客楚山[3]孤。洛阳[4]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5]。丹阳[6]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诗人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写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注解: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

  44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1]家花满蹊[2],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3]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4]啼。

  写作背景:

  这组作于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注解:

  黄四娘: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45[1]

  [明]

  千锤万凿[2]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3]在人间。

  诗人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写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注解: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也作"千锤万击"或"千鎚万击";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6竹石

  [清] 郑燮

  咬定[1]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2]东西南北风。

  诗人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和并称"扬州八怪"。

  写作背景: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4月作,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注解: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47

  [唐]

  剑外[2]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

  注解: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8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1]生气[2]恃风雷,万马齐喑[3]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写作背景: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注解: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49浣溪沙

  []

  游蕲水[1]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2]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

  写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因"乌台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注解: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50[1]

  ?[宋]

  水是眼波横[2],山是眉峰聚[3].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4]。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人简介:

  (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宋代词人,(今江苏如皋)人,一说高邮人。相传曾奉诏作《》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等,其中《》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写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在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注解: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载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5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1]采莲,莲叶何田田[2]!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写作背景: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注解: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荷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52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1]叶,能开二月[2]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人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写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注解: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53凉州词[1]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2]山。

  羌笛[3]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

  写作背景:

  根据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注解: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54春晓[1]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2],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写作背景:

  早年隐居在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注解: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55凉州词[1]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饮琵琶[3]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4]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5],教人意气忆长安[6]。)

  诗人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写作背景: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注解:

  凉州词:唐名,《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属《近代曲辞》,是《》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用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这里代指故乡。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56鹿柴[1]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2]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作背景:

  鹿柴是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逐处作,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注解: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5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2]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3]处,

  遍插茱萸[4]少一人。

  写作背景:

  此是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注解: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58古朗月行(节选)

  [唐] 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1]镜,飞在青云端。

  写作背景:

  此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注解: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59赠汪伦[1]

  [唐]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2]声。

  桃花潭[3]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

  此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注解:

  汪伦: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60早发白帝城[1]

  [唐]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2],千里江陵[3]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径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注解: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