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怎么解释?

海外留学 2024-01-02 12:58:02 0

  简介:成语词目沐猴而冠成语拼音mù hóu ér guàn成语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而冠的故事

  衣冠禽兽

  沐猴而冠→冠屦倒施→施仁布德→德容言功→功德圆满→满袖春风→风前残烛→烛照数计→计日指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头过身→身后萧条→条三窝四→四战之国→国富民安→安如泰山→山崩地裂→裂裳裹膝→膝行蒲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声色犬马→马前泼水→水到鱼行→行师动众→众怒难任→任贤使能→能牙利齿→齿牙春色→色如死灰→灰身灭智→智尽能索→索隐行怪→怪力乱神→神抶电击→击中要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谈风月→月下老儿→儿女亲家→家破人离→离世异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首方足→足高气扬→扬幡招魂→魂不守宅→宅中图大→大渐弥留→留有余地→地动山摧→摧刚为柔→柔肠寸断→断子絶孙→孙康映雪→雪窗萤几→几不欲生→生死之交→交头接耳→耳目昭彰→彰往考来→来踪去路→路不拾遗→遗风旧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渭浊泾→泾渭分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言路→

  沐猴而冠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沐猴而冠”。沐猴而冠成语故事

秦朝末期,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天下大乱。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便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然而,项羽比较刚愎自用,爱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逆耳忠言。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沐猴而冠项羽的行军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听完后有点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于是,更加怀念起故乡来。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如今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此言不虚哇!孰料,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火冒三丈的项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沐猴而冠成语寓意

项羽虽然能征善战、霸气十足,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刘邦虽出身贫寒,用兵打仗的本领也不及项羽,但后来项羽身边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刘邦门下。项羽流失大量人才,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那种能倾听来自四面八方声音,且能斟酌损益,采纳良言的人。那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如同“沐猴而冠”,最终成不了大气候。沐猴而冠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沐猴而冠”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清·全祖望《孙武子论》:“当吴人之大举也,楚之来拒者,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罢于奔命之余,以遇常胜之师,兵未交而胆已落。”

清·梁启超《开明专制论》:“夫学识幼稚之民,往往沐猴而冠,沾沾自喜。”沐猴而冠成语辨析沐猴而冠—衣冠禽兽“沐猴而冠”与“衣冠禽兽”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徒有外表的意思;区别在于“沐猴而冠”可以用于坏人,也可以用于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语意较轻;“衣冠禽兽”则是只能用于坏人,语意较重。

分享: